让患者学会做自己的保健医生
——山东省立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张兴华的故事
刘岩 刘静樱 王省 黄莎莎
9年前,山东省立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、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兴华教授,为73岁的退伍军人张建平装了第一个心脏起搏器。近日,年逾八旬的老人家又来到省立医院,请张兴华为自己更换了第二个起搏器。9年来,张建平老人严格按照张兴华的要求,健康饮食、适量运动,身体状况十分良好。老人说,这可归功于张教授的“保健课堂”。老人的儿子在美国工作,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美国做手术?老人说,“因为在张教授这里,不仅能治好病,还能学会自我保健。”
让患者学会做自己的保健医生
多年来,张兴华教授为数百位患者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,使用期限和使用效果都达到最佳状态。其秘诀就是:让患者学会做自己的保健医生。
一个多月前,患心脏病20多年的67岁的张玉梅,病情严重到一步路也走不了的程度。张兴华主刀为她做了心脏搭桥手术。术后,张玉梅只在医院住了9天就康复出院。“朋友听说我才住了9天就出院了,都不敢相信。可别小看住院这几天,我竟然被张教授熏陶成了半个心脏病大夫!现在我很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,自我护理,自我保健。得心脏病二十多年,也不如这九天学到的东西多。”在老伴的陪同下,张玉梅专程赶到医院,把这份喜悦传达给张兴华。不同的是,上次来是被救护车送来,而这次,老两口是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的。“病人真正养病还是得在家里,既能减少费用开支、减轻家属的负担,更能给患者以舒适轻松的环境调养身体。”张兴华说,“让病人学会做自己的保健医生,比专门给他派个保健医生都有效。”
让病人做自己的保健医生?每星期例行的检查病房,对张兴华而言,比做手术还要累。他要带着自己的医护团队,站在每一个病房的不同患者的病床前,针对病情不同的患者,在详细询问了近期身体状况和细微感觉之后,把这种病情的发病原因和日常保健、预防再发生的医学知识,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,由浅入深地灌输给他们,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,也学会如何保健,预防病情反复,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。
教会病人自己看自己的病
“医生的职责不仅是给病人治好病,保证他平安出院,更重要的是要教会病人自己看自己的病,让他们‘一次看病,终身受益’。只有学会了自我保健,才能长远地保证健康。”张兴华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,“治好病人的疾病是医生的责任,让病人病好了以后,不要再因为生活方式的错误而再次生病,更是医生的责任。”只要有机会他就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,在病房里开设医学知识讲座。就连查房他也时常引经据典,如同他给博士生、硕士生上课一样认真,给医生、护士、甚至患者及家属剖析病情,研讨治疗方案,传授医学知识。
在心血管领域,张兴华精于探索,不断创新。他发现:很多情况下,疾病的发生是因为生活方式的错误导致的。尤其是心血管疾病。所谓的遗传,实际是一个家庭错误生活方式的遗传。有人爱吃肉喝酒,你经过了解会发现他们全家都有这种爱好。有的人思虑过甚,你会发现,他的家族都有爱操心的性格。如果从我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患者,都能学会自我保健,那么拯救的也许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健康,还会把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传达到他的家庭,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。”他预言,“长命百岁其实很正常,人类活到120岁不是梦。”由此看出,张兴华教授正昂扬着创新精神,在医学领域的前沿探索登攀。
用知识的力量 筑牢生命的防线
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,见惯了病人的无助与生命的无常,省立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、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兴华,仍然是个泪点很低的人:“我永远不会忘记,1992年在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,一位刚刚被我救治的13岁黑人女孩,因再次感染脑型疟疾,在我面前停止呼吸。她的父母跪拜哀求,可我却无力回天。”20年来,每每忆起这一幕,张兴华都忍不住泪沾白衣。“天使的能力有限啊,唯有不断提高医术,充实知识储备,才可能守护住生命的防线。”
2000年他以高超的医术获得日本武田奖学金,东渡扶桑去日本镰仓综合病院心内科研修学习。尽管国外的医疗技术先进,却不能原样搬来使用。张兴华全心致力于自主研发创新。多年的心血管治疗与手术经验,让他不断地发现,有的病人会有侧支循环建立的现象,有的却没有。侧支循环的建立会使病人减少使用心脏支架的治疗,并对预防病人心肌梗死与再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。从着手动物实验开始,四年里,张兴华带着自己的学生团队,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。天道酬勤,《冠心病冠脉侧支循环的研究》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之后,《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》让张兴华再次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这些年来,他先后有16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。
“人类一定要尊重自然,心脏还是‘原装’的好。”张兴华坚决反对过度医疗。他认为,疾病的解决方法永远不会只有一种,人体有自动修复的能力,过度治疗就相当于弃用了这种能力。“心脏支架可放可不放时,我主张不放!可放1个、2个解决问题,绝不放第3个。如果放置超过3个以上的支架,那么再狭窄率必然会增加。”前不久,德州一位患者来济南查病,有家大医院建议马上做手术放支架。当来到张兴华面前,他察询病情并让患者做几个动作,立马决定:不放支架。这位患者将信将疑取了三味药回家,一个月后给张教授打来电话报平安,并表示感谢。
张兴华常常这样告戒他的学生,“单有高尚的医德还不够,能凭借医术准确地判断病情,做出让病人以最小的身心痛苦和经济支出来承受的诊疗方案,才算是一个称职的医生。”坚守在维护生命的第一线,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生命的尊严,张兴华靠的就是医德和医术的力量。